桃源县杨溪桥镇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取名“昌和新村”,喻意昌盛、和谐。
红网时刻新闻 记者 朱志姣 桃源报道
50岁的农民毛蓝芬如今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推着轮椅陪丈夫沿着小区逛几圈,看看自家栽种的花草,惬意舒心。
这样的生活,放在以前,毛蓝芬想都不敢想。毛蓝芬曾经是常德市桃源县杨溪桥镇金马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自从八年前丈夫瘫痪在床,一家三口的生活重担就压在了她的肩上。
2019年5月,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支持下,毛蓝芬一家搬到了镇上的集中安置小区,考虑到她丈夫的特殊情况,当地党委政府在征得其他贫困户同意的情况下,让毛蓝芬一家搬入了一楼的住房。
“政府专门帮安置小区的住户对接了6个产业扶贫项目,每年每个人可以分红1050元,我们家一年可以分3150元。”毛蓝芬说,为了解决大家种菜吃菜的问题,当地政府还为所有搬迁户分配了菜地。
有了这一系列保障,如今,毛蓝芬卸下重担、舒展精神,把住房打整得温馨舒适,把丈夫照顾得妥妥帖帖,闲暇时光更是忍不住架起手机,通过视频直播跟大家分享自己的幸福新生活。
搬出穷窝子,过上好日子,毛蓝芬只是桃源县杨溪桥镇搭乘易地扶贫搬迁快车过上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
桃源县杨溪桥镇2018年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取名“昌和新村”,喻意昌盛、和谐。总搬迁人口143户、503人,距离集镇仅300米,背靠群山,面朝大杨溪,地势开阔,环境优美,且紧邻集镇、国道、医院、学校,就业、就学、就医、交通极为方便。当地党委政府将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当做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头等大事来抓,抓小区生活服务水平、抓产业帮扶、抓稳定就业。最终的成效就是确保所有搬迁户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从优抓小区服务
走进背山面水的小区,水泥路四通八达,路旁绿草茵茵,房前屋后干净整洁。活动广场上,居民拉着家常、晒着太阳,好不惬意。
阳光下,分布在小区左右两侧的蓝色雨棚格外耀眼。这是镇党委政府投入十几万元,为安置点住户新修建的高标准摩托车棚。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不少小区居民为方便外出,纷纷购置了摩托车。但同时,摩托车的停放问题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放在外面,日晒雨淋,放在楼道,又会引起安全隐患。现在,摩托车棚修好了,车主和其他住户都安下心来,无不对党委政府为民解难的迅速反应竖起大拇指。
除了雨棚,小区按照“五通五化六有”要求进行基础配套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菜园、停车坪、活动广场、便民服务中心、商店等应有尽有。硬件建好了,软件也不落下。住户选举产生了楼栋长和管委会,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由楼栋长负责协调,管委会第一时间介入;小区的楼道卫生、垃圾清运由管委会按照按30元/人/年的标准收取卫生费,并请小区内的劳动力完成,楼栋长则负责监督落实。
软、硬皆施,安置点住户们住得安心,过得舒心,日子越来越红火。
从细抓自我治理
八十多岁的方明先一个人在家,不但耳聋,还患有老年痴呆症,他就成了邻居们关注的对象,管委会副主任朱金翠一天不见就去看看,老人没米了、没油了、没菜了、没电了,乃至厕所里没有纸了,朱主任都会放在心上,为他代买。
朱金翠是安置点的12名党员之一,他们统一将党组织关系迁入安置点所在的杨溪桥社区,并成立党小组,成为小区治理的活跃分子,充分发挥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另外,安置点成立的群众自治性质的小区管委会,选出8名楼栋长,所在社区主任担任管委会主任,推选一名楼栋长担任副主任。管委会8名同志,热心奉献,一心为了小区,没有领取一分钱酬劳。
在党员、楼栋长们的带动下,小区环境卫生整洁有序、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来自全镇10个村的住户真正融为一体,组成了和谐的大家庭。
从准抓后续帮扶
当前,杨溪桥镇政府党委继续“深耕”后续帮扶工作,写好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按照“四跟四走”原则,积极实施产业扶贫,由君和野茶公司、岩吾溪茶业有限公司、春峰茶业有限公司等本地企业与143户搬迁户进行无缝对接,签订分红协议。君和公司从2019年开始连续5年为143户搬迁户分红,5年人均收益1530元。岩吾溪茶业等3家公司从2019年开始连续8年为143户搬迁户分红,5年人均收益2900元左右。
同时,镇党委政府多次调度劳保站,由各村对接用工需求,并安排专人在安置点发布招聘信息。2022年4月20,镇劳保站组织了58名贫困户到桃源工业园区爱莲首饰、站成体育、章鸭子等企业应聘,其中安置点去了21人。2020年5月,为解决因家中有老人、小孩要照顾不能外出务工问题,镇党委争取上级资金100余万元,建成8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吸纳安置点搬迁户35人就业。
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自治,安置点的居民们共商共建共享新时代发展成果,不仅“搬”入了新生活,更是“扶”上了幸福路。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编辑:陈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