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常德9月26日讯(通讯员 蔡佩霖)“这回我们公司技改一期项目环评审批批得这么快,多亏你呀。”“惠农,节能项目优先,应该的。可你这冰墩墩送得真是时候呀,今天是情人节呢!”……
近日,桃源县九溪镇民艺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正紧锣密鼓排练小品《冰墩墩与情人节》,为代表九溪镇参加10月常德市“百团大赛”决赛做准备。作品紧紧围绕因环保工作产生误会展开,充分展现了环保人的艰辛和为民情怀。
小品《冰墩墩与情人节》参加桃源赛区初赛。
“今年的《冰墩墩与情人节》小品是九溪镇第十一次参加‘百团大赛’的作品,现已进入决赛,正是提升阶段。九溪镇民间文化底蕴深厚,氛围也浓厚,群众热爱艺术,积极参与各种文化艺术活动,曾连续4年取得市“百团大赛”一等奖,希望今年也能取得同样好成绩。“九溪镇宣传部长胡小东说。
文化兴国家兴,文化强民族强。广袤的乡村是孕育民间文化的沃土,积淀着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来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乡村,文化不再是为经济振兴助力的次要方面,而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
胡小东说:“我们九溪镇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在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我们通过大力弘扬民间文化,并把民间文化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既强化农村文化阵地,也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又为本镇的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提供动力支持。”
说到九溪镇民间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板龙灯,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是九溪群众开展祭祀活动的一种地域特色较强的民间文化艺术项目。相传元朝末年,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桃源九溪罗、沙、黄、彭、何氏等族首议定,以元宵节玩龙灯为名举事。这种龙板合则为龙,拆则为武器,大家约定以灯笼、火铳为号。起义虽失败,但板龙灯由此流传下来。
板龙灯进城闹元宵。
今年65岁的九溪镇官坪村村民罗双其,系九溪板龙源艺术团团长,同时也是九溪板龙灯的第三代传承人,负责板龙源基地的日常管理,全心投入到“板龙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1985年,罗双其联合48位乡亲,共同倡议扩建板龙源。在他号召之下,周边的乡亲纷纷出钱出物出力,筹得物资上百万元,加上多方赞助、政府支持,板龙原基地得以修建。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八,板龙源都要举行农民艺术节,周边县市50多支队伍自发参加,吸引上万名观众前来观看。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期间,罗双其都会带领板龙灯队外出演出,一个正月下来有近20万元的收入,加上大型活动、商业演出,每年有近40万元的收益。
“唤起群众对本地文化的热爱,让群众认识并自觉地去保护这些东西,才能形成健康的生活兴趣,同时也能增加收入,不再只有打牌、赌博这些不良的爱好,我们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这是我倡议扩建板龙源的初衷,做为传承人,这更是我的使命。只有这样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经久不衰,代代相传。”罗双其说。
从2005年开始,当地群众充分发挥板龙源大舞台的承载能力和品牌效应,连续多年承办了农民艺术节和文艺团体比武擂台赛,每年吸引周边数十支民间艺术团体参加交流演出,数万名群众自发前往观看,成为一年一度的群众文化盛会。这不仅让九溪文化逐渐“出圈”,得以传承和发扬,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又让独具特色的九溪文化成为经济发展有效载体,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蔡佩霖
编辑:胡金贵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