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参与社区平安创建和疫情防控工作。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黄媛元 陈政涛 常德报道
高坪头社区于2014年区划调整,总面积0.8平方公里,东抵常德大道、南抵青年路、北抵穿紫河、西抵稻香路。现常住人口5993余人,其中原居民1800余人。下设13个居民小组,4个居民网格,物业管理小区6个,在建小区2个,城中村10户,社区党总支下设2个网格党支部共有党员55名。1个非公组织,共有5个党员。辖区人口密集且流动性大,在征地拆迁、邻里关系、小区居民与物业关系等问题上积极处理解决。
近年来,高坪头社区在市、区信访部门的精心指导下,牢固树立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理念,传承弘扬、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发挥好“枫桥经验”在预防化解社会矛盾、深化“三治融合”社会治理体系、巩固提升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中的重要作用,坚持“三个不”(即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实现社区“零上访”,扎实推进“枫桥式”无访社区创建工作。
志愿者参与社区平安创建和疫情防控工作。
党建引领,创建平安新格局
社区党总支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推动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有机衔接,积极探索了“党建+社会治理”新模式,社区党总支高举“一面旗帜”,共守“一份约定 ”(高坪头社区居民公约),探索“一个机制”,突出“一条主线”,坚持源头治理,创新基层治理模式。采取“1+2+1”模式,编织起一张服务网,即1个社区党总支+2个网格党支部+1个非公党支部。有效整合资源、力量,把党组织的服务管理触角延伸到社区的每个末梢。
66岁的退伍军人郝继初在街道、社区的帮助下了却了一桩心头大事。郝继初居住在永安街道高坪头社区,郝继初于1976年12月入伍,入伍期间曾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在部队表现突出,立下了个人三等功一次,授予个人嘉奖两次。1981年1月退伍,退伍后一直未安排工作。高坪头社区了解情况后,联系街道等相关部门,为他提供就业单位帮助他建立合益物业,并接下高坪头安置小区的管理工作。为其解决工作后,郝继初积极工作,并主动担任社区第一网格支部书记,为居民服务。
街道干部、社区老党员参与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
“五级”调解,做到“矛盾不上交”
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工作模式。高坪头社区设立“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室,实施五级调解机制,成立了高坪头社区调解委员会领导小组。工作模式为:网格员入户了解——社区协调——上报街道司法部门;联动机制为:网格员——网格长——社区调解委员会——属地派出所——街道司法机构;由低到高,由易到难,实现矛盾纠纷及时发现,就地化解。调解过程中,社区还邀请法院、司法局、公安局工作人员以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同推进矛盾化解,有效减少了矛盾上行。
今年以来,调处各类矛盾纠纷28余起,矛盾纠纷化解率达100%,未发生一起因调解不妥“民转刑”案件,满意率达100%。
社区工作人员慰问老人。
全民参与,发挥群众自治“生力军”
社区围绕“预防为主”,坚持“矛盾不上交”,努力做到矛盾纠纷就地化解。社区党总支充分运用“穿针引线”的作用,采取网格支部书记带头、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动员退伍老兵、大学生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协助的模式,组建了社区巡逻队、调解队和服务队,积极了解居民诉求,解决居民的困难事、烦心事。一是每月定期召开矛盾纠纷形势分析会,动态研判辖区社会治安形势,对突出问题及早预防;二是队伍建设上专兼职相结合,广泛动员物业管理公司、业委会、老党员、热心居民等社会力量参与人民调解工作,主动化解小区内部纠纷;三是善于利用司法资源,在调解过程中引进驻点律师参与,以提供专业性、权威性的法律指导服务,近年来,社区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100%以上。
近年来,高坪头社区基本实现了“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居民们信赖社区、依靠社区,大事小事芝麻事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社区。接下来,高坪头社区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五级”调解、全民参与的工作思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全方面、全过程,积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黄媛元 陈政涛
编辑:陈妍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