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石门百红村:打好抗旱“组合拳”,高山之巅“水哗哗”
2022-09-08 19:31:03 字号:

石门百红村:打好抗旱“组合拳”,高山之巅“水哗哗”

红网时刻常德9月8日讯(通讯员 张友亮)“大旱无雨水如油,泉干塘枯溪断流。过去下河去挑水,如今家家水龙头。”连日来,村民们用“顺口溜”,表达对党和政府在大旱之年确保生活用水有保障、生产用水有库存的感激之情。7月28日断雨一个多月以来,石门县三圣乡百红村“党建引领聚合力,干群同心保民生”,打好“管”“蓄”“抽”“送”的“组合拳”,成为高山区抗旱救灾的“模范生”。

百红村的地貌是“两山夹一沟,山多森林多”,芦茅趟、木耳山、毛家垭、胡家台等大山海拔高达六七百米,总面积16.7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2225亩,山林面积2.58万亩,辖37个村民小组,农户517户,人口1650人,其中党员48人。按照县、乡党委政府抗旱救灾要求和“三送”(送物资、送资金、送关怀的统一部署,针对持续高温干旱天气,百红村支村“两委”、县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驻村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行动,周密组织,一是“一把锄头管水”,对胡家台(小二型)水库、9个蓄水池、105口堰塘的“管水权”明确到人,支村“两委”成员田波、周备战、刘守辉、万洋和党建联络员伍小菊“分片”负责,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杨柳、梁建辉、王志“协调”负责,段家湾、向家台、界几垭、戴家塝、木耳山、胡家台、北河、汪家等8个屋场长“包户”负责,“面对面”指导,“点对点”服务,确保“水不浪费”。二是“一个原则蓄水”,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活水、后库水,先地表、后地下”的原则,把确保人、畜用水放在首位,在管好原有库塘、蓄水池的基础上,争取市水利局、县乡村振兴局、县经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部门支持资金130多万元,2022年8月新建成蓄水500立方米的段家湾蓄水池三口、库容上千立方米的何家湾拦水坝一座。此外,硬化水泥路500米,新修砂石路900米,方便抗旱。三是“一条渠道抽水”。针对严重旱情,在积极组织村民们积极找水、自力更生、抗旱自救的同时,采购大批水泵、水管从胡家台水库抽水,一级提升至高高的木耳山蓄水池,全村主网管达4公里、支管网7公里,“户均一台泵”,保证高山村民生活用水,周武军、彭开丙、向绪官等一大批养猪养羊养蜂的养殖用水无忧。组织和动员村民在甘那河上筑坝提水,满足沿河两岸稻田用水。向玉翠、向绪银、田玉东、向绪官正在指挥收割机收割中稻,他们高兴地说,搭帮水源保证,他们这片百亩“株两优570”水稻亩产超过500公斤,产量、质量、效益超过往年。为保证位于海拔600多米的胡家台高山之上、投资7000多万元的全县重点招商引资项目——正大集团百红生猪养殖场的正常建设,在乡政府和乡水利站支持下,百红村与附近的彭家堰村黄沙溪水库协调,铺设约3公里输水管道二级提水,并打井约300米,清水哗哗上高山。四是“一支队伍送水”,针对地势高、年龄大、水源缺乏的8户27人,村委会安排专门力量和车辆,从8月23日起,每三天一次,每次每户500公斤,给李腊娥、李来元、彭高坤、彭永贵、彭永法、彭双全、彭永春、吕爱清等村民“一对一”服务,满足了部分脱贫户、低保户的生活用水需求。

天大旱,人大干。据村支部书记田波和乡村振兴工作队长杨柳介绍,截止9月8日,全村容量1200立方米的9个蓄水池其中8个“满池”,105口堰(库)塘中约有一半“存水”,全村上下正严阵以待、多管齐下,全力以赴抗灾救灾。一旦降雨后,将迅速掀起秋冬生产、水利建设高潮,为乡村振兴和高质量发展打下更坚实基础。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张友亮

编辑:李彩虹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