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常德3月24日讯(通讯员 余妍)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承载着历史,彰显着今日的综合实力。回眸过去,桃源是一部浩瀚厚重的“历史书”,自宋乾德元年(公元963年)建县,已逾千年历史。举目今朝,桃源更是一部催人奋进的“进行曲”,赢得了“国家卫生县城”“全国农业现代化试点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华诗词之乡”等一张张精美的名片,城市框架布局、内在功能、外在形象都实现了华丽蜕变。绿色打底、山河为骨、文明铸魂,一幅新时代的城市画卷正徐徐展开。
同心掬得满庭芳:上下一心共创文明城
集众智事无不成,聚合力业无不兴。自2012年我县启动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以来,“文明”一词仿佛是一块磁石,百万桃源人民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和积极性投身其中,为一个共同的梦想昼夜兼程,奋斗不息,人间仙境涌动着创建文明城市的滚滚春潮。
层层发动,营造氛围,全面引导……一场凝心聚力、积极作为、奋力突破的攻坚之战在全城打响。为有序推进文明创建工作,全县坚持党政“一把手”抓创建、负总责,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政委、县长为指挥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一室七组,开展专项创建工作。县直各单位也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全县上下形成了四大家领导亲自抓、条块结合共同抓、职能部门配合抓、专门机构具体抓的工作格局,确保事事有人、人人有责。
周查、月督、季测评、年考核,将文明城市创建列入年终绩效评估和文明单位考核内容;坚决贯彻“全覆盖,无缝隙”原则,实施“三联”行动,县级领导联社区、县直单位联路段、党员干部志愿者联路口,将文明城市创建责任从单位下沉到社区、小区和网格,实现“街乡吹哨 部门报到”“社区吹哨 党员报到”。“联合哨”的吹响,打通了服务基层群众、落实创建任务的“最后一公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日趋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40余名县级领导率先垂范,走上街头当志愿者、劝导员;180余家县直及驻桃单位的干部职工利用“周五创建日”包路段卫生和秩序;50余名“文明创建监督员”长期坚守在斑马线旁,劝导不文明行为;县城各社区建立多个“文明创建宣教巡查”小分队,深入大街小巷,开展创建常识宣传和环境卫生清扫;“123”移风易俗工作法(即“一项制度”--党员干部参加婚丧喜庆备案和公示制度;“两个基础”--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两个基础性支撑;“三支队伍”--由镇村网格员、宣传员、监督员三支队伍共同构成移风易俗工作体系)顺利推进,让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俭办成为了桃源人民的自觉行动……几年间,这座城市的改变让人们看到“众志成城”的新时代内涵。
全民参与,成为了省级文明城市创建的不竭动力,这场追梦之旅终在2014年圆梦。
一枝一叶总关情:惠民利民共享文明果
走进荷花农贸市场,摊位销售区明亮洁净,熟食类、蔬菜类、生食类、水产类等类目区域均挂上了醒目的标志,摊台统一规范,商品陈列整齐,市场秩序井然。“没整治前,还没进来就能闻到味道,地上卫生也不好。现在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创建成果,我们老百姓算是真切地体会到了。”说起农贸市场的变化,前来买菜的群众有着说不完的话。
从老百姓最关心的事做起,从老百姓最不满意的地方改起,这是县委、县政府向全县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基础设施更完善。近年来,创建指挥部将创建指标分解成105件实事项目,新建县城主次干道及巷道近15条,总里程达10多公里;配套道路路灯21条,升级改造城区路灯1000多盏;铺设街道人行道板20条,总面积11万平方米;亮化楼宇 80多栋,新增主次干道垃圾箱 1300多个;以“记好民情账,绘好村情图”为载体,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创建了以陬市镇、漆河镇为代表的一批文明小城镇和全国重点镇,全县80%以上的乡镇成为省级生态乡镇。
城市环境更宜居。投资2亿元修建的“诗画廊”沅水西岸风光带成为了市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投资3.2亿元打造的“新地标”三馆一中心让群众在家门口尽享“文化大餐”,投资3.5亿元建设的“城市后花园”双洲公园让市民有了身边的“城市绿肺”,“穿衣戴帽”后的漳江大道成为样板示范街……如今,徜徉在桃源县城,公园里、道路旁,林木葱郁,繁花似锦;大街小巷、社区院落,整洁干净,赏心悦目……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文明的力量。
市民生活更便利。新建政务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受理、一站式审批”,除办公窗口外,还设有休息区、自助服务区、帮办服务区和餐厅,充分满足前来办理业务的群众的各项需求。深入推进农村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改扩建12所学校的塑胶运动场、11所学校的食堂,改善办学条件。改扩建县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县中医院,改善医院门急诊就诊环境,更好地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一份份温暖人心的“民生大礼包”,一项项实打实的惠民举措,一处处看得见的发展变化,生动诠释了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创建理念,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文明花开满园春:崇德向善共铸文明魂
“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诚乃立身之本信为道德之基”……一幅幅公益广告,让人们在欣赏城市美景的同时,感受街头向上向善力量的熏陶。“司令村官”李元成,“还乡书记”邹言龙,“网红校长”付佳,“最美货车司机”龙兵……一个个先进典型,犹如一把把道德标尺刻入市民心中。桃源县始终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中之重,树立引领桃源文明发展的风向标,不断传递着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感受一座城市的内涵,不妨从社会氛围开始。近年来,桃源县充分利用各种宣传阵地和宣传形式,认真宣传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心组织“讲文明、树新风”教育实践系列活动,三年来,先后发放市民文明手册6万余份,开展各类文明讲座1500余场次,在县城各处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160多处。满眼都是价值观、满心都是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市民的自觉行动。
感受一座城市的气质,不妨从思想道德开始。桃源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道德模范、湖南好人、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等评选及学习宣传活动,广泛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2019年以来,先后6人荣登“湖南好人榜”,1人入选省级“新时代好少年”,2人获评省级道德模范,5人被评为全市道德模范。特别是疫情期间多次驰援湖北的“最美货车司机”龙兵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感受一座城市的温度,不妨从志愿服务开始。“现在是红灯,请大家在等候区内等待。”如今,活跃在城市街头的“小红帽”“红马甲”已成为桃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截至目前,全县登记注册的志愿服务组织超过160个,志愿者逾1.2万人,“户帮户 亲帮亲”“认领微心愿 争当圆梦人”“远学雷锋 近学田工”“关爱留守儿童”“文明劝导”等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开展,实现城乡全覆盖。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县各级志愿者挺身而出、积极参战,活跃在秩序维护、社区防控、专业医护、心理援助、物资协调、社会宣传等疫情防控的各条战线,成为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重要力量。
一城文明风,满目和谐情。如今,涓涓文明细水已在世外桃源汇聚成滚滚洪流,每一个桃源人都正以文明的姿态,与这座城市共舞。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余妍
编辑:李彩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