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3月11综合(常德日报记者 王伟杰 郑彦 王自来 文/ 刘颂/图)草长莺飞的三月天,正是春耕备耕好时节。
“老粮食人”罗成武也没闲着,在安乡地方文化博物馆外,他热情地向记者介绍起自掏腰包制作的30块粮食安全知识展牌。
罗成武正在摆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宣传展板。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时再次强调了粮食安全的重要性,让这位72岁的“老粮食人”倍感温暖、振奋,也更加坚定了他当好粮食安全宣传者、守护者的决心。
从1969年进入安乡基层粮管站工作,到2005年从原安乡县粮食局机关退休,罗成武和粮食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他看来,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爱粮节粮是一个永不过时的话题。
小小藏品折射大国民生
草鞋、蓑衣、打谷机,上世纪六十年代《节约粮食光荣》宣传单,农村粮食工作老照片……走进安乡地方文化博物馆,就像闯入了一段旧时光。
过去粮行所使用的量米升。
“农耕文化、传统农具”“粮食文化、国计民生”等六个展区,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安乡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粮食等生活图景。
这是罗成武个人创建的公益博物馆。
1950年生的罗成武,几乎与新中国同龄。饿肚子是那一代人无法忘怀的记忆。物资匮乏的年代,粮食尤为珍贵。
粮食也是我国最早实行凭票证供应的物资。1955 年,国家粮食部向全国发布《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很快,各种粮食票证便铺天盖地地进入社会。
罗成武收藏的粮票。
上世纪80年代,罗成武从基层粮管站进入机关工作。只要出差就会带回几枚外地粮票,慢慢越攒越多……直到1993年国家正式取消粮票。后来,罗成武想办法找齐了全国各地的各类粮票,共计18万多枚。他觉得,这是一段特殊历史的见证,也是那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2003年单位改制时,很多旧物被清理到仓库。“当时仓库还漏雨,那些锦旗、奖状就丢在那儿,我看着心疼。”于是,这些“废品”又被他捡回来。
奖状(牌)、证章、文献、征粮工具……继粮票之后,罗成武收集的旧物越来越多。其中,就有安乡征集公粮用的第一批杆秤铜秤砣。
罗成武收藏的安乡征集公粮用的第一批杆秤铜秤砣,铜秤砣上刻有“安粮局”、五角星、年号、编号等字样符号。这个编号66的铜秤砣,是他1999年从益阳南县购回的。
“按十六两制,锻造于1951年,是为了规范计量秤具。”罗成武指着陈列柜中的铜秤砣介绍说,这个编号为66,是他1999年从益阳市购回的。
铜秤砣已不见昔日光泽,但身上的点点斑驳,是新生政权诞生的印记——
1949年7月30日,安乡解放。8月,成立县筹粮指挥部,筹集粮草支援解放军南下。12月,成立安乡县人民政府粮食科。 1951年3月,更名为安乡县粮食局,负责全县粮食的收购、销售、调运、储存、加工等工作。
“最美粮储湘军”实至名归
多年来,罗成武用个人积蓄购得安乡农耕、粮食等本土文化收藏品上万件。他认为,除了自娱自乐,还要把这些藏品展示出来。
2018年11月28日,在安乡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安乡地方文化博物馆在该县档案局一楼正式开馆。罗成武精心布置的近3000件个人藏品携着历史记忆走向公众。其中,涉及粮食的相关藏品有近500件。
开馆以来,博物馆已接待上万人次参观,成为当地中小学生、干部群众了解和学习家乡历史文化的“现场课堂”。
早前,罗成武就在有意识地向社会普及粮食文化知识。
1999年至2002年,罗成武带着粮食文化专辑藏品连续4次代表湖南省参加原国家粮食局在大连、厦门、北京、武汉等地举办的全国“粮油精品展示交易会粮食文化宣传展览”活动。
2011年6月,他带着专题《图说中国票证》参加中南大学举办的《历史的天空》大型红色收藏展览。展览上,外地学生们看到家乡粮票后,感到既亲切又新奇。
2017年2月,罗成武自费2万多元策划布置的“不忘初心、安乡记忆——大型文献资料老照片宣传展览”在安乡大剧院展出。一批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交公粮的老照片引得市民驻足观看。
1979年安乡县农民交公粮。(照片由罗成武提供)
“交公粮那几天,农民们都是半夜起床装车。有用独轮鸡公车、人力板车运粮的;有用小木船走水路将粮运到粮站码头,再用箩筐挑的。天还没亮,粮站前就排起了长队……”罗成武自豪地说道,“别看安乡小,可是为国家作了贡献的,改革开放前我们县的粮食还有不少出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2021年10月,安乡地方文化博物馆被六部门联合授予“全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
罗成武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十佳“最美粮储湘军”。
这一年,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开展首届十佳“最美粮储湘军”评选活动,鉴于其40年坚持粮食文化物品的收藏、研究、展示、宣传,推动粮食安全教育活动群众化、常态化,罗成武被推荐并最终获评,成为十个典型里唯一一个非在职人员。
爱粮节粮并非老生常谈
罗成武认为,安乡人谈粮食,是有些资本的。
“南有新田,北有安乡”。1969年11月,毛泽东主席在长沙听取省委负责人汇报后,对安乡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将农田实现田园化改造给予高度评价。
当时罗成武在安造公社电排站工作,正好见证了“农业学大寨”时期安乡轰轰烈烈的电力排灌建设歼灭战。
他收藏的一份资料写道:3年时间,安乡初步呈现了高压电线密如蛛网、电排机埠星罗棋布、排灌渠道纵横贯通的局面。
“那真是广大农民肩挑背扛、破田破水干出来的!那个年代,大家为了农业生产、解决温饱,付出了艰辛汗水。”干过“双抢”的罗成武深知从土里刨粮的不易,也对粮食工作者“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职责有了深切理解。
罗成武向记者介绍过去用于稻谷验收的合格印,该印底部刻镂空“中粮”二字,内装白石灰。每年征粮季节,农民到粮站交公粮,先由检验员检查稻谷质量,达到征收合格标准则盖上此印过秤称重入库。
罗成武向记者介绍过去过去粮行防损防盗用的米字木圆印。每天粮行下班关门时,粮行经理将木桶内的大米、面粉盖上此印。第二天早上开门营业前查看此印是否完好。
做粮管员时,为防止仓库的粮食发霉,白天,罗成武和同事一筐筐地把几万市斤的稻谷挑出来晒;傍晚,又一筐筐地挑回仓库。进机关后,每次打饭他都量力而行。煮饭时,他习惯了舀米入锅后还用手抓一把放回米桶。退休后,还成为家人和朋友餐桌上“光盘行动”的实践者和监督员。
读三年级的外孙女在日记《我的外公》中描述道:我的外公,特点就是啰嗦,尤其在我吃饭的时候,总要说的一句话就是——“你碗里的饭要给我扒拉完!”
前不久,朋友请他吃饭。一上桌,发现三人点了四个钵、几盘菜,他当场吐槽:吃不完咋办?热情也不用花在这上面啊!
“爱惜粮食,并不是老生常谈。在世纪疫情背景下,保障粮食安全非常重要。”2021年7月,罗成武发动一批老同事组织成立了老年志愿服务队,向社会宣传节粮减损的重要性。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开篇即提粮食安全,我去年底策划的公益宣传正好契合了中央精神。”罗成武兴奋地说,下一步,他要把宣传推向全县校园、带进居民小区,深入到每一个家庭的日常,深入到孩子们的心里。
记者手记——
坚守“粮”心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王自来
“最美粮储湘军”罗成武怀着深厚的粮食情结,四十年坚持粮食文化物品收藏研究,经常带着藏品走进学校、参与展览,积极投身公益宣传,将农耕文明、粮食文化的“鲜活教材”带到更多人身边。
在罗成武身上,我们看到了粮食工作者“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敬业精神、“爱粮节粮、杜绝浪费”的节俭精神和“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奉献精神,深深激励着我们坚守“粮”心,树立爱粮节粮、惜粮护粮意识,做粮食安全的守护者。
虽然忍饥挨饿、节衣缩食的日子早已远去,但是勤俭节约、爱粮节粮的优良传统永远不能丢。我们要牢记曾经吃过苦、挨过饿的历史,紧绷思想之弦,以节约粮食为荣,铺张浪费为耻,大力开展“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
同时,要把爱粮节粮融入日常生活点滴,积极投身公益宣传活动,带动更多人加入其中,推动粮食安全宣传走进千家万户、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爱粮节粮的良好氛围。
仓廪实,天下安。只要每个人都能坚守“粮”心,爱粮节粮,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积极付诸实际行动,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能最大程度维护粮食安全。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王伟杰 郑彦 王自来 刘颂
编辑:胡金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