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代春和陈月秀不是母女,胜似母女。
红网时刻 记者 朱志姣 常德报道
在常德市武陵区丹洲乡楠木村,77岁的陈代春和97岁的陈月秀是邻居。
像过去20多年的每个早晨一样,陈代春起床后就要看看陈月秀家,或去陈月秀家看看。
20多年前,陈月秀的老伴过世了,继女改嫁到外县,孙儿又去了广东打工,陈代春便开始主动照看她。
两家之间隔着一条黄土路,这条一米多宽的路,每天数十趟的来回跑,陈代春跑了20多年。
不认识她们的人有时会问陈代春:“车上的老人家,是你的妈妈还是婆婆?”陈代春笑着说:“既是妈妈也是婆婆”。
从一个人到一家人
12月16日,楠木村笼罩着寒雾,陈代春屋旁的一条小沟也沉浸在浓浓的雾里,小沟里的水冰凉刺骨,陈代春正在水沟为陈月秀清洗裤子。“早上搀扶她去上厕所时,发现她的裤子已经脏了,给她擦拭完身体,换上干净的衣服,再来洗脏裤子,老人家爱了一辈子的干净。”陈代春叹息说。
这两年,陈月秀的身体和精神每况愈下,在外务工的孙子,为了照顾奶奶,于去年年底回到了常德,但陈代春还是每天都会去看看陈月秀。
由于年事已高,陈月秀现在行动越来越不方便,头脑越来越不清醒,卧床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陈代春越发牵挂她“饿不饿、渴不渴、冷不冷”,“每天不跑几趟不放心”。
陈代春对陈月秀所有的关爱都融化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早些年,陈月秀身体硬朗时,和陈代春一起种点小菜赚点零花钱,陈代春总是先帮陈月秀卖完,再开始卖自己的;老人每两个月要去两里外的丹洲乡集镇理发,10年前,陈代春搀着她慢慢走,5年前开始,老人的双腿开始打颤,走路不稳,陈代春就骑三轮车送她;老人爱吃的红烧肉和炖得烂烂的猪蹄,只要家里做了,总要给陈月秀送一份;卖完菜后,见到集市上有卖蛋糕、米豆腐、米泡的,就买点带给陈月秀……
在岁月的变迁中,她守着初心不变,从一个人的善行,渐渐变成一家人的习惯。
10多年前,陈月秀的突患眼疾。陈代春要送她去医院治疗,她总是执拗不去,有一天陈代春从市里卖菜回来,发现老人不在家,老伴告诉她,大儿子把她送到市七医院去治眼睛了;
小儿子黄建国,每天出门做事都要望几眼陈月秀家,看看开门没有。“奶奶平时都起得早,如果哪天没有开门,我会喊我爸妈过去看看。”
已经很迟了门却没开,大声呼喊又没人应,陈代春近80岁的老伴便从家里搬出木梯子,搭在老人家的围墙上,爬上围墙后又将梯子重新搭在靠院子内部的那面墙上,再顺着梯子下去。“记不清爬了多少次围墙,有时候b还好每次都是‘虚惊一场’”。
楠木村以陈代春名字命名的“代春日间照料中心”正式运营,陈代春和其他老党员一起轮流值班。
从一个人到一群人
因热心照顾97岁邻居陈月秀,陈代春于7月被评为“湖南好人”,10月被评为“中国好人”。
凡人善举,润物无声。陈代春的事迹像一面旗帜感召着大家,汇聚成爱的方阵。如今的楠木村,“好人效应”逐渐显现。
11月初,楠木村以陈代春名字命名的“代春日间照料中心”正式运营。中心由武陵区民政局、丹洲乡党委、政府和楠木村共同出资筹建,包括娱乐室、影像厅、图书阅览室、心理咨询室、保健按摩室等区域,满足老人膳食供应、休闲娱乐、保健康复等方面的需求。
楠木村常住人口近2300人,69岁以上老年人约230人,重病重残人口36人,其中空巢老人9人。从开业到现在,每天都有近20位老人在照料中心打打牌、聊聊天、看看电视,日料中心成了楠木村和周边地区老人聚集消遣地。
88岁的熊佑林“从没旷过工”,每天都准时“赴约”,“呆在这,我们老人开心,家里人放心”。 83岁的程恭建,儿女忙于工作无暇陪伴老人。中心一建好,他便来了,在这里可以和老年朋友打打牌,聊聊天,“很好玩”。
“不是这几个老人拍胸脯保证,我们也不敢这么快营业。”今年上半年筹建日间照料中心时,几位思想觉悟高、热心村中事务的老党员找到村党总支书记熊杰,老党员们热情很高,向他保证,只要中心建成,他们就会全面负责中心的管理和运营工作。
老党员们排了值班表,周一到周五负责中心的烧水、打扫、组织活动、安排生活等工作,“都是无偿的、自告奋勇的”。陈代春和老姊妹胡阳春每周一一起值班,照料中心9点开门,她俩8点多就来烧好茶水,摆好茶杯,把中心打扫得干干净净。为了记录中午吃饭的人数,她们在值班本上一一进行登记。照料中心下午4点关门,待老人们离开后,她们再打扫后回家。陈代春回家路上,小路曲折延伸,一眼没看到尽头,正如陈代春所说,“善行这条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她在有生之年,会继续“发点余热”,把这些平凡小事一直做下去。
来源:红网常德站
作者:朱志姣
编辑:姚晓雅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