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下载
常德“司令村官”李元成这样将贫困村带成典范新农村
2019-07-22 18:09:46 字号:

常德“司令村官”李元成这样将贫困村带成典范新农村

1.jpg

常德市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村民委员会。

红网时刻记者 陈彦兵 常德报道

从一个无名贫困的村庄到湖南省、常德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常德市桃源县马鬃岭镇刘炎村实现了华丽转身。

刘炎村早已摘下了贫困的帽子,水泥马路通到家家户户,新建楼房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筹资修建的小学里书声琅琅……这一切的改变,都要感谢那个被孩子们叫做“司令官爷爷”的刘炎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李元成。

6.jpg

刘炎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李元成。

副司令员退休回乡,第一件事是带领村民搞建设

“嫁女不嫁刘炎村”,一句话便道出刘炎村曾经穷困的事实。

刘炎村位于湖南北部,因是新四军原第一师政委刘炎的故乡而得名,是马鬃岭镇地势最高也是最穷的地方。

8.jpg

如今的刘炎村,实施村规民约后,村民房前屋后,干净整洁。

李元成2005年退休,当时在深圳的朋友高薪聘请他留下,但他还是选择了回来,成了刘炎村党总支部第一书记,“最开始努力读书学习,闯出去就是为了回来回报家乡。”

李元成1970年11月应征入伍,曾任战士、班长、排长、连长、参谋、师作训科科长、集团军战勤处处长、师参谋长、副师长、广东省深圳警备区副司令员等职。

“我在深圳退休的时候才53岁,年纪也不大,身体也健康,有能力为家乡做点事。”李元成说,返乡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

9.jpg

李元成返乡后,第一时间修通硬化了十几公里村道。

“要想富,先修路”,这话一点也不错。刘炎村地势高,山路泥泞,交通不便,一直是村民们的心病。虽然产柑橘,可是因为道路不通,外面的车进不来,只能看着一筐筐的柑橘烂在橘园。

李元成回乡后就扛着锄头带领大伙修路。他采用招商引资、赞助捐赠、向政府申请基金等办法,先后为村里找来几百万元,修通硬化了十几公里村道,形成了上接国、省道,下通各村民小组的道路网。之后他又率领村民逐渐完善了田间、地头的机耕路与排水渠,硬化了5座小型水库。

养鸡大户郭亚娟回忆,以前路不通,水不通的时候,年收入不到现在的一半,甚至发生鸡被渴死的情况,“现在好了,交通运输方便起来了。水也好了,鸡饮用后也不容易生病。”

222.jpg

李元成自告奋勇担当了粮食生产合作社的社长,一共流转土地1000多亩。

产业带动致富,粮食合作社和柑橘大市场应运而生

要致富,光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行,要把产业发展起来才能让村民的腰包真正鼓起来,让村民的生活真正富起来。

李元成在发动村民一起发展产业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村民的小农思想。

村民龚老三回忆自己之前的做法:“好比上面的这块田是我的,下面的这块是你的,上面是水库。我把水一放,把肥料一浇,就不让你过(水)了。你硬要过我们就打架,反正只要我有水就行了。”

李元成回到家乡,军人的习惯却还没有丢,早上的早操是他的每日必修课。为了让村民关系协调起来,李元成组织村民起来进行早操,既锻炼了身体又增进了村民的关系。

经过深思熟虑,李元成决定从水稻入手。他自告奋勇担当了粮食生产合作社的社长,一共流转土地1000多亩,用于种植优质水稻,每亩每年付给农民租金300元,让农民当业主,当拿工资的产业工人。

3.jpg

刘炎村村貌。

覃建成是刘炎村水稻合作社第一分社社长。2011年,大路坪村并入刘炎村,覃建成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忙时管理100亩水田的耕作,农闲时成为产业工人,收入组成也由以前的纯工资变为工资加奖金,一年一万元到一年三万元。

随后建成的刘炎柑橘大市场让柑橘的运输、交易变得更方便。每年柑橘成熟的季节就会有老板从各地赶来收购柑橘。村民们将柑橘带来,即可立马变现,再也不用担心烂掉的问题。

4.jpg

李元成站在刘炎学校前感慨万千。

筹资300万元建起小学,孩子们不用再举着火把去上学

刘炎村交通不便,过去学生去上学得早早出发,举着火把走上几小时的山路去其他的镇才行。原村支书李耀清和村民曾多次向上面反映情况,希望能解决刘炎村孩子的上学问题,可都因财政紧张而作罢。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对农村、农民、农业的苦体会太深。”李元成说,正因如此他才更感受到上学的必要性。

回到老家后,李元成邀请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家中座谈,商讨建校大计,并将自己辛苦积攒下来的20万元拿出来作建校启动资金。村民被他的热情感染,也加入到捐款的队伍中。之后为筹措资金,李元成先后五次跑常德、三次上长沙,向相关部门反映情况,打报告10多份,终于争取到50万元的建校项目资金。

有一次,李元成在深圳会朋友,偶然间听得有位新四军将领的后裔,是位乐善好施的企业家。他当天就登门拜访,诚恳地说明来意,这位企业家被李元成的真情感动,慷慨解囊,捐100万元给刘炎村建校办学。

IMG_9187.jpg

刘炎学校教学楼。

不懈奔走下,李元成用半年的时间争取和募得建校资金300多万元。一座山头在全村人的努力下被夷为平地,在那上面建起来一座小学。经过镇、村党员干部和群众齐心协力,刘炎学校就此成立。

学校落成时,曾有人提议将学校改名为“元成学校”,李元成立马谢绝了:“这只是我应该干的事情。”他为学校购买了5000多册图书,又筹资建起了刘炎纪念碑,为学生们讲述英烈的故事。

“我认为感恩,就是要感恩父母、感恩家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在刘炎村,“感恩”“感谢”是再常见不过的词汇。刘炎村就在这样和谐的氛围里,继续走在自己通往小康的道路上。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彦兵

编辑:郑江晖

点击查看全文

回首页
返 回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