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乡村”草坪镇。
草坪镇连片的农田春意盎然。
红网时刻记者 朱志姣 常德报道
诗成书,词成集,歌舞成名。
田成方,果成林,牲畜成群。
草坪镇“内外兼修”,这里不仅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华诗词之乡”等国字号名片,还有“常德香米现代农业产业园”、“火龙果种植产业园”、“呈祥孔雀园”等致富产业园。围绕“文化立镇,产业兴镇”,草坪镇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之路。
文化立镇 夯实“硬支撑”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在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中,草坪镇既塑形,也铸魂,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支柱和文化滋养。
全镇10个村都有自己的村规民约;先后投入近2000万元,修建草坪镇文化广场、文化展示馆、乡村大舞台、文体活动室、图书室等一系列公共文化设施;打造两年一届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成立草坪镇民间艺术联合会,创作出歌曲《谁不说我们草坪好》、丝弦表演唱《快打擂茶迎客人》等精品节目,多次获省市大奖;组建诗社、文联、广场舞协会等6个民间文艺组织……
目前,草坪镇的民间文艺剧团已发展至37个,从业人员达900余人。这些群众文艺团队不仅活跃在常德及周边地区,还远赴贵州、江西、湖北、四川等10多个省市演出,全镇年均演出收入达到3500余万元。文艺剧团53岁的邹小兰说“一开始只是闲的时候跳跳,现在已经风雨无阻了,跳着跳着,身上的肉跳少了,心情跳好了,口袋跳鼓了。”
草坪镇在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中积极探索,也在文化经济深度融合中做出实践,文化“软实力”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支撑”。
产业兴镇 牵住“牛鼻子”
“农,天下之大业也。”
4月下旬,位于沅水之南,枉水之滨的草坪镇,连片的农田春意盎然,生机涌动。
老一代祖祖辈辈“靠人种田”却“靠天吃饭”,如今,草坪镇依靠“合作社+农户”模式,解锁了种田新方式。
打破“坛坛罐罐”,把小块田,尖角田,打成一整块一整块,集中育秧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机械作业,年纪大的农户也能在田里干出大作为。70岁的种田大户刘道珍,今年种了800亩优质稻中早籼24,预计亩产收成将在1000斤以上。
今年条件变得更好,国家投资所流转的田全部安了太阳夜光引蛾灯,刘道珍计划不打药,要把水稻种成绿色食品,“把常德的香米,走出草坪,走出常德。”刘道珍说。
刘道珍的香米稻田,仅是草坪镇产业兴的一个缩影。
草坪镇三角堆火龙果园的枝条已经长出来了,火龙果6月底开花,7月15号左右有果子吃,一年开8次花,结8次果。去年依靠金融扶贫贷款入股的贫困户,除了务工收入外,每个贫困户有4000元分红。
据三角堆总支书陈良凯介绍,火龙果园去年纯收入接近7万元,今年根据长势,收入可翻倍,估计可达15万左右。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旺,乡村振兴才有底气。如今,草坪镇的产业园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牛鼻子”。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朱志姣
编辑:朱志姣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