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 胡丹 通讯员 祝搏骋 毛兴灏 常德报道
石门桥镇美丽乡村。
石门桥镇何家堤村。
石门桥肖家湖主干道。
石门桥文化广场建成后为广大村民提供了健身娱乐场所,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环保整治后的金陵水库。
一月的常德,纯洁美丽。走在经开区石门桥镇八斗湾村的道路上,清新的空气伴随着和风细雨扑面而来,干净的路面,整齐的绿化带,粉刷一新的墙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家住石门桥九龙庵村村民陈孝秀老人,今年79岁,他说,“自从‘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开始之后,村里的卫生好了很多,看着村里干净了,儿媳也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老人笑呵呵的对记者说到。
随着经开区经济飞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进程的逐步加快,石门桥镇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之前镇街、村居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直接影响了该镇整体卫生水平和对外形象。
从2018年9月份开始,经开区对石门桥镇全面推行环卫一体化,从而也打响了经开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三年攻坚战第一枪。
“石门桥镇的改变得益于常德经开区‘城乡环卫一体化’工程的实施。”石门桥镇党委书记金梦告诉记者。
“经开区将石门桥的环境卫生工作权、责、利下沉到镇。即经费包干,经开区整合区农办、区环卫处、区财政专项资金等农村环境卫生整经费,打包下拨镇政府包干使用;环境卫生费下放镇财政所收取;全镇城乡范围的环境卫生由镇政府负责,工作考评与镇绩效挂勾。通过权、责、利全面下沉,理顺管理体制,极大的调动了基层工作积极性。”
金梦说,去年,石门桥镇对集镇范围及农村垃圾外运,采取购买市场化服务的模式,对乡村大面环境卫生,从强化村组干部责任入手,从发动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入手,从农民自身做起。在卫生设施硬件投入上,根据不同的区域特点,采取“宜户则户,宜组则组,宜点则点”的方式,全镇配备多功能垃圾桶72个,240L小型垃圾桶1150个,分层次实现了环卫一体化,基本实现垃圾当日产生清扫当日外运。
每一次垃圾外运不及时,每一处遗漏垃圾污染,每一次清扫不及时,垃圾清运公司都要接受全镇上下的集体监督考核,极大地强化了责任。“我们睡觉都听着微信群的消息,生怕有工作没做好,遭村民的投诉。”垃圾清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据悉,该镇实行“1+N”的网格模式,让支部书记当网格长,区域内由村干部、组长实现网格全覆盖,明确划分30多名环卫工人,80多名村组保洁员的区域责任,并且与其年终绩效考评挂勾。
在村沟港渠塘、主次干道、公共场所,以公示牌的形式公布网格责任人以及保洁员责任区,接受公众监督,激发村组干部工作积极性;将农户划分为小的责任区,每年组织一次以上的环卫评比,并将评比结果贴在农户,激发农户爱卫生讲卫生搞卫生的参与热情。
据了解,该镇集镇区域实行24小时保洁,卫生状况几可媲美城区街道;保洁员主要职责由入户收集垃圾转向为公共部位白色垃圾清理,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变化;消灭垃圾死角4处,处理原清运垃圾堆放点5个,“垃圾山”“垃圾围”“垃圾塘”等原来困扰全镇环境卫生的现象,得到了彻底解决;农村卫生清扫运输及时,垃圾外运及时,垃圾清运量由原来的 8吨/天,上升至18吨/天,杜绝了垃圾桶点二次污染。
相关报道:
来源:红网时刻
作者:胡丹 祝搏骋 毛兴灏
编辑:胡丹
本站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