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图说津市】跨越70年,见证津市这座码头城市的工业发展史

图片

澧水泛着粼粼细浪

映照着浩渺的星光

河岸那层层折叠的台阶

深深踏入我的心房

我闻风而来

静静地探听你那曾经的辉煌

明月当空 引动我的念想

就如我依偎在斑驳悠远的码头上

图片

△西起观音桥,东至祁家巷。俗称新码头(徐立斌 / 供)

图片

△港埠掠影

图片

△远眺津市渡(津市建设局 / 供)

图片

△津市汽渡(津市建设局 / 供)

图片

△停靠在澧水边的船只

图片

△澧水(吴定华/摄)

图片

△澧水 (程学琼/摄)

赠九澧门户的雅号与你

这是澧水谱写的诗章

赠湘北明珠的桂冠与你

让津市工业的名字闪耀三湘

这是我梦里拉不着你手的津市

这是我感受的你强大的工业心脏

图片

△盐矿码头一片繁华

图片

△津市码头是澧水最繁华的码头,是湘西进入洞庭湖的水运门户

图片

△津市港码头(姜业云/摄)

图片

△津市港码头(周献坤/摄)

八码头公牌上罗列着清晰的名字

罗家坡 观音桥 永宁巷

大码头 新码头 新店坊

还有关爷楼 汤家巷

这是一个码头城市的不朽标记

怎不勾起我对岁月的深情回望

图片

 △人民路 观音桥至太子庙,图为津市文教系统的祝捷游行。(摄于 1959 年,葛乐山 / 供图)

图片

△西河街 近处为原长津轮船公司。(摄于 1950年代,沈文泉 / 供图)

图片

△新码头 人民路从观音桥起往东约百米第一条巷,直通河边长郡码头。(摄于 1964 年,津市房管局 / 供图)

在那片昔日的荒秃岭上

津市的工业之梦

就是从这里隆重开场

跨越七十年风雨云烟

津市工业一脉相承 蒸蒸日上

图片

大洼纸厂

图片

建华机械厂

图片

洞庭机械厂

图片

油泵电机总厂

从南岸窑坡渡工区的开发

到嘉山高新区的崛起

从小而全的工业布局

到一主一特的时代定向

是津市不懈奋进的铿锵

图片

△窑坡渡工区全景

图片

△织布厂(津市工会/供图)

图片

△针织厂(津市工会/供图)

图片

△绢麻纺织厂

图片

△绢麻纺织厂

图片

△印染厂(覃事权/摄)

图片

△床单厂(覃事权/摄)

图片

△奶粉厂(覃事权/ 摄)

图片

△街办食品总厂(覃事权/ 摄)

图片

△无线电厂(覃事权/ 摄)

图片

△造漆厂(覃事权/ 摄)

图片

△橡胶厂(覃事权/ 摄)

图片

△羽绒厂(覃事权/ 摄)

第一台“东方红”拖拉机

在这里惊艳出厂

飘洋过海亮相秘鲁国际博览会

第一袋“红一井”土制精盐

在这里华丽亮相

将湖南不产盐的历史甩过长江

图片

△1970年代湖南拖拉机制造厂照片

图片

△红一井

第一盘斑马牌蚊香

在这里高调出港

逐鹿香港擎起“中国第一香”

第一个以“津市”命名的品牌

810型皮辊轧花机

在这里英武启航

将津市的名声在全国打响

图片

△蚊香厂。

1979年,蚊香厂生产的“斑马牌”高级蚊香在香港销量首次超过日本的“红牌坊”,跃居全港首位。1981年,该厂蚊香年产量达5.7万标箱,居全国第一。1985年,“斑马牌”高级蚊香各项指标全面超过“红牌坊”,年产突破10万标箱。产品荣膺“国家质量银质奖”等多项奖励,畅销全国及海外。

图片

△津市轧花厂轧花车间

从机耕船到标准件

从圆珠笔到帆布箱

从白厂丝到电子管

从塑料到纸张

100多个工业品种精致登场

从金湘猪鬃到航海油漆

从麦穗味精到中意果糖

50多个省优部优产品星光闪亮

图片

△圆珠笔厂(覃事权/摄)

图片

△电子管厂

图片

△猪鬃厂(覃事权 / 摄)

图片

△味精厂(覃事权/摄)

这是一座令人惊叹的工业之城啊

曾点燃澧水流域的工业之光

这是历经百年发展孕育的城市基因

这是码头文化催生的历史辉煌

这是共和国前期工业化理想的津市实践

这是特殊年代化解国家危机的津市担当

图片

  △鸟瞰高新区(许衡/摄)

图片

  △鸟瞰高新区(周献坤/摄)

图片

△津市市高新区(许衡/摄)

图片

△津市市研发创新中心(姜业云/摄)

昨天的历史是今天的教科书

昨天的辉煌是今天的加油泵

我们将在更高的理想里追逐理想

我们将在更大的荣光中追寻荣光

通江达海是码头的荣光

智汇津市是人才的荣光

产业突围是园区的荣光

星河灿烂是大地的荣光

复兴津市是我们永远的荣光

来源:津市融媒

作者:

编辑:朱志姣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