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 | 好作品当为时而著、为事而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的名句。千年之后,这句话依然折射出价值光芒与现实意义。

《湖南日报》近期连续推出的大型融媒体系列报道《文学里的村庄》,生动地反映着这个朴素道理:一部文学作品,如果不能反映时代变迁,不把小我的“水滴”融进时代大潮,很快就会“蒸发”。反之,拥抱现实生活、紧贴社会人心,将个体命运同时代脉搏紧紧连在一起,不仅当时引起反响,更会历久弥新,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行走在浙江绍兴鲁迅笔下的“鲁镇”,会看见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雕塑,忧愁羞怯的祥林嫂、元气满满的少年闰土、狡黠无赖的阿Q、麻木不仁的老栓……他们不只是一个个文学形象,更能将你拉回到百年前那个积贫积弱的社会;当你徜徉在湖南益阳清溪村,看见那一组组“分田”“互助”“斗争”的主题浮雕,眼前定会重现《山乡巨变》中那个火热的年代;当你目睹河南林县红旗渠“人工天河”的壮观,一定会惊叹人民群众战天斗地的激情……

无数事例证明,一切流传久远、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无不植根于曾经或正在上演的现实生活,通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人和事,反映那个时代的宏大叙事。没有湘西神奇山水的孕育,沈从文不可能写出《边城》里翠翠的纯真清澈;没有把自己融进《人生》,路遥不可能创造出“高加林”这个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青年的形象……时代,是文学作品的土壤;实践,是文学作品的种子;而作家,就是在土壤里耕耘,将种子培养成果实的“农夫”。

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给当时的读者带来感动,砥砺奋斗激情,而且会穿越时空,为当下的人们带来启迪,给当地的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游人如织的鲁镇、边城、清溪村等,正成为“文化+旅游”融合的最佳范本,这何尝不是文学作品为时而著、为事而作的另一种价值意义?

伟大的时代,新的现代化实践,给一切有志于文学的创作者们提供了丰富素材,无数事例和人物正在借由越来越发达的媒介抵近眼前,关键是如何转化、创造。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在自我的世界里打转,还是跃立时代潮头,作黎明报晓的雄鸡,为时代和人民讴歌?答案显而易见——不论时代如何变迁,环境如何变化,都应当踏进时代和现实的大河,成为那朵折射时代光芒的晶莹浪花。

来源:湖南日报

编辑:王津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