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下午,石门县大山深处罗坪乡完小的劳动课上,五年级20多名学生们扛着锄头、薅锄、耙子等农具,兴奋地来到校园东北角的菜地里,锄草、挖地、起垄、播种……大家挽起袖子,干劲十足,俨然一个个小“农夫”。一时间,学生乐坏了,汗水湿透衣背,小脸也变花了……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狼狈又开心。
这里是罗坪乡完小7个班 300余名师生的 “开心农场”,也是校本课程的实践基地。这个大山深处的乡村学校一直坚守着这12亩劳动实践基地,一块8亩茶园在校园西头的山坡上,一块4亩蔬菜园地在校园的东北角。
学校坚守这两块劳动实践基地,旨在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农耕,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激发劳动热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农业基本常识,丰富学生成长和生活阅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学校制定了“一条龙”教学实施方案,课程周期为一学年。
在这里,每个班级都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学校把茶园和菜地划块分到班级,利用每周一次的劳动课时间和课余时间,师生们共同打理。
茶园是师生“户外课堂”的快乐园地
根据基地的土质和学生年龄大小,学校将茶园基地划片分配到班级管理,以板报、讲座和现场指导等形式进行技术教学,利用劳动实践课组织学生松土、除草、施肥、剪枝、采摘。
师生采茶忙
春天,正是采茶的重要时节,山坡上茶叶正郁郁葱葱地抽芽。学校把两周的劳动实践课合并在一天的下午进行。待学生有序进入茶山后,各班班主任向学生们示范采摘茶叶的方法,孩子们边听边模仿,神情专注,兴趣高涨。
“采茶过程中,男女学生还展开“拉歌采茶”比赛,要歌唱得多唱得好、茶采得多采得好才能取胜。一时间,山坡上沸腾了,《挑担茶叶上北京》《采茶歌》……悠扬的歌声漫过山坡,飘向云天。”六年级学生唐佳灵在日记中这样描写采茶劳动的场景。
采完鲜叶,学生们提着竹蓝送到学校定点制作车间,浓浓的茶香沁人心脾。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参观茶叶的制作过程,向车间工人请教了一些他们不懂的制茶工艺。
“采茶劳动让我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懂得要珍惜劳动成果。”“劳动中,心情得到了放松,身体得到了锻炼,还学到了不少知识。”“佩服俺村里茶叶专业户的创业精神,除了要有胆识外,还要懂市场、吃得苦。”采茶活动使学生们身有体会和启发。
菜地是师生“绿色食品”的得意之作
学校的4亩菜地不仅是师生的劳动实践场所,更是该校师生自产自给“绿色食品”的得意之作。
罗坪乡完小学生体验农耕
学校菜地划块分到班级,根据时节种植黄瓜、南瓜、辣椒、马铃薯、白菜、萝卜、黄豆等瓜果蔬菜,品种丰富,搭配适宜。有农耕经验的老教师和食堂工友师傅分配到年级或班级担任劳技指导员,许多热心家长也义务参与其中。“以前,我从没有参加过生产劳动,连四季豆和豆角都分不清。带学生采茶种地,我是边学边教。”从县城新分配的青年教师叶芳有些羞涩地对笔者说。
“萝卜菜一定要间苗,每一蔸留三四株,将来才能长很大很大的萝卜。”菜园地里,一位老师正指导一群学生学疏苗。一旁的南瓜地、冬瓜地里,也有师生们忙碌的身影,他们正享受着秋收的喜悦。
这个秋季,菜地也迎来了大丰收。在学校食堂储藏室里,大大的橙黄色南瓜、上了白灰的冬瓜堆得像小山似的,一个工人正把南瓜切成小块后用木工用的刨子“擦”成薄片,放到竹席上晾干。
“我们这里的蔬菜一年四季都有,供应全校师生还有余,像现在南瓜就多得吃不完。晒干的南瓜皮好储存,炖在肉里学生最爱吃。”说起学校的“开心农场”,校长魏章玺颇为自豪,据他介绍,学校今年菜地采摘各类瓜菜2000多公斤、黄豆100多公斤……利用食堂的盛饭盛菜和菜地种植的菜叶喂养生猪,一年出栏了40多头。师生们吃着亲手栽种的绿色环保食材,既放心又开心。
五年级学生唐淳的父亲满意地对笔者说“娃儿搞哈劳动,吃哈亏,懂事些,要得。你看,现在俺的娃放学回家还常常下地帮我打下手,也少玩手机了。”
师生人人栽种一盆适合本地的草药
好的劳动教育应该是“大同而小异”,落实劳动教育培养目标需要通过开展打扫卫生、手工制作、综合实践等劳动形式来实现,这是“大同”;同时还要有“个性”,有“小异”,在基础劳动之外做出特色。如今,罗坪乡完小落实“双减”政策,全面实施课后服务,学生劳动实践的时间更充裕,学校不断拓展劳动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如在校园内以班为单位,师生开辟“中草药盆”创新园地,300余名师生人人栽种一盆适合本地的草药,有百部、何首乌、舌根等,要求学生了解草药的适应条件、生长和药性等特征,冠名配管,写观察日记。
魏校长坚定地表示,罗坪乡完小正在将学校的“开心农场”创建成市级劳动社会实践基地,希望学校的“开心农场”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成功“试验田”。
来源:石门县融媒体中心
作者:覃业彦 葛相刚
编辑:白玲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