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2月22日综合(常德日报记者 刘青玥)2月21日,常德日报一版和常德融媒刊发《闹元宵,游客在河街乱扔垃圾》一稿后,对城市整体风貌和文明程度颇为自豪的常德人纳闷了:为什么每次举办重大活动时,活动场所就会出现乱扔垃圾的情况?
常德市经万和物业服务有限公司驻常德河街项目部负责人冉健对这一现象感受颇深:“这种情况确实存在。重大节假日,游人多,垃圾自然也会多些,但这不应该成为乱丢乱扔的理由呀,我们平时巡查时,发现乱扔垃圾的现象极为个别,有的小朋友垃圾没有入桶,家长都会教育他捡起扔进垃圾桶内,男士们抽烟也是站在垃圾桶旁边抽完再走,市民素质确实不错。但一到人流涌动时,有的人就管不住手脚了,1.5公里长的常德河街,我们配置了近100个特色木制垃圾桶、40多个绿色塑料大垃圾桶,将街划分为10个街区,每个区域安排了1至3个保洁员,60多名保洁员全员上岗、效果还是不大。”
对这种规律性地乱扔垃圾情况,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刘忠义认为,人的行为产生是人和环境互动的结果。从道德风险来说,人发生乱扔等不良社会行为,受到外界指责,会内心不安,这种指责只有警醒作用,对当事人却没有利益威胁,随着时间的延伸,对乱扔这种现象熟视无睹,道德负疚感就会淡化;从印象管理来说,外在环境相对偏僻、在热闹的情况下,外部约束能力减弱,其他人无暇关注、指责时,当事人做出不良行为不用担心给人印象不好,自然觉得无所谓;从匿名理论来说,游玩时,个人身份被隐匿,会做出在一个人时绝对不会做出的行为,此时公共责任遮蔽个体责任;从去个体化角度来说,群聚时易自我缺失,破窗效应、从众心理产生,行为随大流;加之人处在特殊时机,因平时压力大,试图寻找释放通道,从而产生一些放纵自己的行为,乱扔垃圾等举动会不经意出现。
如何破解?刘忠义建议加强群众卫生教育,提升认知;建立乱扔垃圾相关方面的管理机制,对群众随大流心理进行外部干预;动员更多民间力量来监督,譬如加强志愿者服务;再者可以在特殊时期,增设环卫设施,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
21日上午,记者再次前往常德河街,街面干净整洁,过往市民也并未乱扔垃圾。冉健告诉记者,在下一个重大节假日到来时,将再次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和清扫频率,组织项目部党员、团员上街义务宣传,当然也希望游客不乱扔垃圾,看见别人丢垃圾不要跟随并进行友善提醒。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刘青玥
编辑:朱志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