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津市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12.jpg

白龙潭水厂沉淀清水池 

13.jpg

中联车桥生产车间

红网时刻9月13日综合

常德日报记者 侯碧海 单家庆 通讯员 甘德军 裴莉林 易继文 张卉佳

【编者按】

津市居澧水尾闾,因“傍津设市”而得名,素为湘北名埠、九澧门户、湘鄂边际工业重镇。津市于1949年建市,1988年确定为省辖市,由常德市代管。改革开放40年来,津市傍澧水,入洞庭,出长江,乘风破浪,扬帆远航,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改革开放40年来,津市始终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市呈现出政治稳定、社会进步、市场繁荣的景象,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经济总量稳步提升。改革开放40年来,津市面对困难和挑战,全市人民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砥砺奋进,创新发展,经济总量实现了新的突破。从经济规模来看,财政实力显著增强。1978年,财政总收入仅0.3亿元,2017年达到7.1亿元,年均增长8.2%。工业生产总值由改革初期的1.7亿元增至2017年的274.9亿元,增长了161倍。改革初期,农业生产总值仅0.03亿元,到2017年增至12.99亿元,增长了430多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978年的0.07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35.7亿元,增长了1900多倍!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通过40年的发展,津市行政区划面积由1978年的84.17平方公里拓展到2017年的556平方公里。“一条路,一条水,车到津市停,船到津市止”的民谣,曾向人们诉说着津市交通的许多不便与无奈。上世纪70年代,澧水南岸仅有一条襄窑路,北岸也只有人民路、建设路等小街小巷。改革开放以后,城市向南向北延伸,先后建成了车胤大道、津澧大道、孟姜女大道等多条城市主干道。即将竣工的澧水二桥将终结自1989年以来,南北两岸仅一座桥梁连接的窘况,将极大地缓解澧水一桥的交通压力。

居民生活明显改善。改革开放之前,津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较低。改革开放之后,改革成果惠及到了每个百姓,城乡收入显著提高,工资结构也朝着多元化发展。2017年全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27574元,比1978年的289元增长了90多倍。城乡居民就业环境大为改善。城镇居民开始外出务工,自主经营,下海经商。农村居民从土地的“圈子”里解放出来,积极发展商品生产,收入途径越来越多。

津市改革开放40年,是经济腾飞的40年,是不平凡发展的40年,特别是工业、交通以及城市面貌等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市城乡居民正享受着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巨大实惠。

工业篇:重拾荣光显活力

津市是一座有着光辉工业历史的城市,其工业发展走过了一段艰难曲折的历程。

津市本为著名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计划经济时期,其工业经济总量、产品品类在澧水流域首屈一指。上世纪70年代,斑马蚊香、麦穗味精等产品畅销全国,给津市增添了无限荣光。

改革开放以来,津市工业在曲折发展中前行。2000年实施了以“两个置换”为主要内容的公有制改革,至2003年,全市133家国有集体企业完成改制,通过体制转换,激发了企业活力,民营经济得到蓬勃发展。近年来,通过实施“工业立市”战略,落实“跨越赶超”各项举措,工业经济得到了加速发展。2006年提出了工业发展“二十条”;2007年提出了“发展产业集群,打造百亿工程”;2008年提出了“加速工业项目建设”;2009年提出了领导联产业、部门服务企业,打造“四高园区”、推进品牌建设;2010年提出了实施工业骨干企业倍增、小微企业成长和北工南移三大工程。2015年提出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等三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打造澧水流域工业中心等。自此,津市推进新型工业化工作围绕打造湘西北工业重镇的目标,坚持“工业立市”核心发展战略,克服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有效迎对宏观经济错综复杂、工业经济增速放缓、下行压力加剧的严峻形势,推动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津市工业“鸡毛换糖”再出发,重拾荣光显活力,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多次被评为常德市推新考核工作先进单位。

具体来说,津市工业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

规模扩张。197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1.69亿元,利润164.5万元,上交税收2382.3万元,从业人员18286人。1988年,全市工业总产值2.737亿元。至2017年,全市105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24.7亿元,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47.5亿元,企业实缴税金16678万元。至2018年6月,全市113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突破125.57亿元,规模工业增加值24.59亿元,入库税收8215万元,工业用电量1.04亿千瓦时,从业人员达21000人。

素质提升。全市113家规模企业中,中联车桥等13家企业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达28家,20多家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37家企业与高校和院所建立技术合作关系。新开发多轴重型桥、纤维素酶等新产品80多个。中国驰名商标增至3个(中意糖果,中意果冻、鸿鹰“梅花”牌糖化酶)。省著名商标及名牌产品增至14件,常德知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各5件。

园区提质。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于2005年启动建设,2012年获批省级工业集中区。2016年转型为省级高新区,规划面积18.96平方公里,建成面积9平方公里。2017年,园区实现综合税收总额2.17亿元,技工贸总收入突破200亿元,其中82家规上企业实现规模工业产值187亿元、入库税收1.56亿元。先后获得国家火炬计划生物酶制剂特色产业基地、省级高新区、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省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生物)、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等荣誉。

结构优化。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等优势产业,帮助企业转型升级、靠大联强、加大科技创新及盘活闲置低效企业力度,呈现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产业发展态势,形成以中联车桥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产业,以新合新、鸿鹰生物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以湘澧盐化为龙头的盐化工产业,以新中意为龙头的食品产业,以娄星纺织为龙头的纺织产业和以坝道水泥为龙头的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了生物医药、装备制造、健康食品、盐化工等优势产业,并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酶制剂生产出口基地,最大的甾体药物原料药生产基地,产销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轻型车桥专业化生产基地。

后劲增强。工业投入不断增加,扩容提质明显加快。工业固定资产投入逐年增加,湘澧盐化60万吨盐硝联产、中联车桥工程重型桥、鸿鹰生物龙腾生物入园扩产、金湘猪鬃鬃刷生产线等一批技改项目峻工投产,引进卡普基诺墙地砖生产线、中沃汽车工字梁生产线、致远汽配、常德大北农饲料、新合新生物、和平生物、旺森农牧、佳和农牧、湘情酒业、大汉高档客车、菲托葳生物、嘉品嘉味生物、欣龙无纺布等一批项目签约落地在建或投产。工业发展势头稳健。生物医药产业蓄势待发,装备制造产业景气回升,健康食品产业势头看好,盐化工等产业形势各异,纺织服装产业市场回暖,建材及其它产业运行平稳。今年上半年新开工亿元工业项目6个。新合新生物科益新甾体药物及中间体项目正在进行主体厂房施工、大新颜料及鑫嘉源化工铁系颜料项目已完成厂区基础设施配套、嘉一食品脱水蒜片项目及力鼎体育用品运动鞋鞋底项目已建成投产,新上了湘澧盐化15万吨大颗粒盐生产线等15个技改项目,康捷生物等多个续建项目正在抓紧建设,鑫嘉城铸造等闲置低效企业得到盘活,风管制造等10多个项目正在跟踪招商。

交通篇:水陆通畅达四方

历史上的津市,曾舟楫畅通,水运繁荣。后随着陆路运输的兴起,津市交通“铅华洗尽”,一度成为“边角”。改革开放以来,津市大刀阔斧补短板,以大手笔、大投入着手交通建设,交通格局大为改观。如今,津市四通八达、内畅外联的立体化交通框架已逐渐形成,为津市经济腾飞插上了强劲的翅膀。

公路路网建设不断提质。1989年,津市澧水大桥建成并通车。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座桥已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交通出行需求,在几届津市市委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修建二桥的“彩虹之梦”终成现实。新建设的澧水二桥是一座跨越澧水的特大型桥梁,全长6129米,总投资约为3.7亿元。项目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预计2018年年底建成通车。以澧水二桥建设为牵引,津市加快推进北城区外环线建设,对现有主次干道提质升级。2013年涔水大桥正式建成通车,顺利打开了津市的东大门;2014年东常高速公路津市段正式建成通车,打通了对接长株潭的交通要道,彻底改写了津市没有高等级公路的历史;沅澧城镇快速干线2号大道津市段也升级完成。S238新洲到药山等117公里干线公路项目挤入省“十三五”交通规划笼子,现正在全面进行干线公路升级改造。

农村公路配套增容,打通了市内交通微循环。“十三五”期间,津市又新增县乡道边界路34公里,农村公路断头路10公里,旅游通景公路9公里,窄路加宽84公里,总里程达到137公里。至目前,津市境内公路通车里程达到527.925公里,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达到96公里,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通达的公路交通网络。

水运复兴指日可待。津市是一座依水运而兴的城市,后来随着铁路、航空的飞速发展,津市水运渐衰。近年来,津市作为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第五增长极节点城市,泛湘西北对接长江经济带桥头堡,对澧水流域周边的辐射作用日益加大,津市水运也迎来了复兴的良好机遇。位于高新区澧水河段西岸的现代化千吨级码头,是湖南省水路交通“十二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占地83亩,总投资1.3亿元,建设1000吨级通用泊位2个,目前已完成整个码头建设的90%。而这里正是未来的津港新城,由城区港区、中心港区(原规划名为窑坡渡港区)、新洲港区和保河堤港区4个港区组成,其中中心港区与周边地区形成“一港两区一新城”的格局。与此同时,航道的通航等级实现了提质升级。在“十三五”规划中,津市定位为澧水流域水运中心,在已有澧水流域唯一的公共保税仓基础上,津市将建成全省有综合运输网络的内河现代化主要港口。随着澧水航道疏浚工程完工,津市航道顺利从五级提升为三级航道,常年能通行1000吨级船舶;为打破湘西北地区对接长江经济带的水运瓶颈,津市积极谋划淞澧航道项目,目前,淞澧航道建设工程已纳入交通运输部水运“十三五”发展规划,省发改委正在对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审定。项目实施后,可使澧水流域货物通往宜昌、重庆等长江上游方向,无需绕道岳阳城陵矶,可节约航程约200公里,相当于为沅澧水域的货物打造了一条“水上高速”,进一步缩短了津市进入长江的水运距离。

交通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一方面,公共客运水平大幅提升。2013年12月,城乡客运环线正式开通,实现了环线内镇之间和镇与城区之间的无缝对接、一站式直达通勤。同时,提升了农村客运班线的覆盖率,行政村通客车率达100%,实施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建设。公交客运车辆实现全部更新。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提升极大方便了市民出行,津澧公交化改造任务全面完成,确定了津市至澧县客运班线为“津澧公交线”的名称,完成了公交车语音报站系统的建设,这是推进津澧融城交通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和民生工程。另一方面,船舶水运迅速发展,主要表现为船舶运力的增长和码头航道的兴盛。目前,津市水运企业共6家,在籍运输船舶为212艘,其中运输船舶中1000总吨以上船舶26艘;中心港区趸船13艘,渡船码头4处,渡船10艘。随着窑坡渡千吨级码头的建成、澧水航道疏浚工程及淞虎航道建设,港口水运经济将重写辉煌。

进入“十三五”,津市计划投入60亿元开展“交通跨越大会战”,着力推进高速公路、客运站场、水运码头、农村路网等6大交通建设,全面打通北上武汉、南下长沙、西连重庆、东取九江的通道,形成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陆路交通枢纽,构筑便捷高效的枢纽型、智慧型水陆交通体系。

四十载沧桑巨变,津市交通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如今,澧水二桥、安慈高速津市段,澧水航道疏浚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项目逐步推进,新一轮的交通大变革正在展开,津市交通“对内通畅,对外通达”的新格局呼之欲出。津市交通,必将为建设“澧水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提供坚强的保障和支撑。

城市篇:江南明珠放异彩

津市,素有“江南明珠”之美誉,辖4镇、5街道、1个高新技术开发区,总面积558平方公里,人口28万,全市城镇化率达66%,城市绿地率达33.7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9.98平方米。津市,头顶着“湖南省园林城市”“湖南省文明城市”“国家级卫生城市”等光环,被遴选为省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国家农村生活垃圾再生回收利用试点和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

改革开放以来,津市城市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面貌日新月异,像一颗镶嵌在澧水河畔的明珠,熠熠发光。

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三改四化”助城市提质。津市本为工业重镇,经过改革开放40年来的变迁,城市功能日臻完善。1997年,津市根据省政府为其确定的城市性质和智能,在城市建设布局上适时进行调整,确立了“南工北商”的发展战略,即澧水北岸以商贸、居住功能为主,澧水南岸城区以发展工业为主,由此拉开了新一轮城市建设构架。是时,津市南区拥有汽配、盐化、造纸、纺织、食品等大中小型企业578家。2012年,津市提出“大干新三年,建设新津市”的口号,成立“三改四化”“控违拆违”“两城创建”指挥部,集全市之力,三年攻坚,为“实力津市、创新津市、宜居津市、幸福津市”注入现代城市元素,投资近2亿元对全市近70个自然小区进行路网、给排水、燃气、楼栋“穿衣戴帽”、弱电线路、绿化、照明等建设,使市区面貌焕然一新。2016年至2017年,津市先后被国家、省遴选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以此为契机,津市拉开了“城镇带动大会战”序幕,力促城市提质。同时,津市加强与澧县沟通合作,全力落实《湖南省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总体方案》,对照《常德市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方案》,采取强组织、出政策、压责任的举措,加快城镇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城乡面貌持续改观。

城市排水与海绵试点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津城。津市是“因水而生”的城市,“水”问题尤显重要,历经几十年的建设,津市的排水设施不断完善。1990年,全市排水管道总长仅3.5公里,城建系统所辖排水管道总长仅2.13公里。1999年,市内排水管道达5公里,排水管普及率达95%。至2015年,排水管道总长达139.7公里,年污水处理量725万立方米,年干污泥无害化处理量1379吨。至2016年年底,市城区排水管网达168.17公里。2016年5月,津市获批省首批海绵城市试点后,迅速启动海绵城市建设,奋力推动澧水流域现代化中心城市建设,努力建设生态宜居津市、幸福美丽津城;运用海绵技术高标准建设城市道路和城市广场,提升城市灰色建筑生态过滤能力,推进居住小区、机关单位等海绵庭院建设,着力打造宜居津城。

城市绿化与园林城市创建助推“绿色津市”建设。1999年,津市绿化覆盖面积达580公顷,其中,建成区220公顷;园林绿地面积573公顷,其中,建成区21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达20.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20.7%,修建公园3座,苗圃2处。至2015年,津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544公顷;绿地面积486公顷。2015年,津市市启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工作。在广泛宣传、全面发动、健全制度、依法促动、落实任务的基础上,全面促进全市绿化大提质。2016年,先后新建、改建公园绿地10余处,对10条大道进行了绿化,对12条小街小巷进行了行道树栽植,对原有的12条道路进行了补栽补植。还开展单位庭院绿化达标和绿化先进单位、园林式单位创建工作,涌现出了市委党校等10家省级园林式单位(小区),润农公司等19家市级园林式单位(小区)。年内,全市园林式单位(小区)达到82家。至2017年,津市绿地面积达574.65公顷,绿地率达33.76%,人均绿地面积达8.79平方米。

城市道路与桥梁建设为城市增光添彩。津市城市道路建设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下面一组不断“长大”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证明。1990年,金鱼岭路建设工程动工,长3700米,红线宽度42米,投资2550万元。1991年,新建北大二路,长3500米,面积70000平方米,投资1400万元。1992年,津澧大道动工兴建,长4000米,红线宽度50米,投资4000万元。至1996年,南北两区共拓建、改造街道7条,总长11108米,总面积11.49万平方米,投资1130万元。是年,新建北区大巷口至双济桥防汛通道,长2500米,面积1.75万平方米,工程投资200万元。至1999年,津市城市道路达40条,总长度7公里,道路面积63万平方米,人行道面积15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2012至2015年,投资1.28亿元,完成了新开路、澹津路等沥青混凝土铺装工程,铺装面积达27.95万平方米,人行道铺装4.2万平方米。至2017年,津市城市建成区面积17.02平方公里,市区道路总长164.3公里。桥梁是津市的一大景观,桥梁建设为津市城市的发展增添了道道光彩。津市城市古桥梁较多,但大多被毁,至今尚存凤凰桥等。始建于1954年的汪家桥,1989年改建竣工, 2015年该桥在城市“三改四化”过程中又全面实施了改造。建于1974年的澹水桥,为市区至涔澹农场的唯一通道,2016年该桥实施了拓宽沥青路面改造。澧水大桥建设,是津市城市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86年动工,1989年12月大桥竣工通车,从此“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2015年,该桥又完成了沥青罩面改造。澧水二桥建设,更是在津市城市提质建设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该桥于2015年12月开工建设,工程全长5900米,项目总投资4.5亿元,已作为省道公路桥梁列入省“十二五”干线公路建设规划。

与此同时,津市城市基础设施与功能不断完善。防洪大堤不断加固,城市路灯、公共交通、管道燃气等等,给居民提供了种种方便,一座生态、宜居、幸福的城市在澧水流域焕发着异彩!

来源:常德日报

作者:侯碧海 单家庆 甘德军 裴莉林 易继文

编辑:朱志姣

相关链接

    频道精选

  • 头条
  • 看点
  • 时政
  • 社会
  • 区县市
  • 乡镇街道
  • 公示公告
  • 教育
  • 健康
  • 房产
  • 阅读
  • 经济
  • 融媒体
  • 重要新闻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常德站首页